Feeds:
文章
评论


黄柏霖:怠忽值守冤业深结,放生之后重报轻受。
我们来讲一个故事公案,起心动念都是业。这个故事是,有一位叫王春秋居士,他是一个消防队员,他在一九九四年秋天,他驾了一部小货车去撞到桥墩,因为他闪避一台机车。去撞到桥墩以后,整个人严重受伤。那么受伤的时候,他送到医院已经奄奄一息了,当时他的肝脏破裂,肋骨折断,双膝的关节全部破裂,关节内的组织液随着血液流入肺脏以及脑部而造成伤害。医生说,他要宣布,可能会变成植物人。
当时他的家人听到以后,非常地悲痛。他的两位姐姐都参加过,台湾中部有一位法师叫圆因法师,圆满的圆,因果的因,圆因法师他住世九十几岁,是一个非常慈悲的佛教界的长老,他带领了一个放生团叫莲子放生团。我们也是跟他学习得很多,我们的放生会叫莲池放生会,差一个字。后来圆因法师往生了以后,这个莲子放生团交给道证法师继续带领,后来道证法师也往生了,再交给下一位法师继续带。当时这位王春秋的这位消防队员,他叫王春秋,他的两位姐姐都参加过圆因法师的放生团,所以她们了解放生的因缘果报。她们认为凡事必有因果,所以她们是到山上去向她师父圆因法师求救。
当时圆因法师在寮房入定,她们两位姐妹就到寮房外面跟师父呼叫,她说,师父啊,救命啊,救命啊。她师父没有开门,圆因法师很慈悲,修得很好,就在寮房内回话了,他说,救什么命呢?两位姐妹就说了,我弟弟严重车祸,现在命危了。圆因法师马上问了,妳弟弟做什么工作啊?两位姐姐说,他做消防队员。圆因法师就讲一句话,他说,妳问妳弟弟,有没有在有一次打火,救命的时候玩忽职守,没有把火灾灭掉,没有立即抢救,这个怨业深结,没有办法解开,现在只有放生才可以解冤释仇、重报轻受、寿算延长。圆因法师跟她这样讲,他说,因果丝毫不爽,春秋是否于消防警察任内,对于救火工作有所怠忽,见人受困火场,未立即抢救,如今怨业深结,惟有放生方可解冤释仇、重报轻受、寿算延长。
王春秋的爸爸说,我愿意花尽一切的钱财来帮儿子祈福,希望能够放生救他的命。后来他们就在台中港买物命,每天放生不敢中辍,最后钱也差不多都用光了。圆因法师讲了一句话,他说,跟那个两位女众弟子讲,他说,放生完,命就好了啦。因为他爸爸已经把钱都用光了,也放了很多了,也差不多全心全力都去救了。最后王春秋醒过来,他两位姐妹也半信半疑的到病房内去跟她弟弟,正在急救的时候讲,她说,你有没有在消防任内,她问他,你有没有在救火工作,是否有愧于良心?只见王春秋泪水汩汩地滑落,王春秋泪水流出来,一定是感到忏悔,他大概也知道因缘果报。
最后他经过长期的复建,他行动虽然不是很灵活,但是还算自如。那么现在也从事警察消防的工作,现在每个月都参加大放生法会。王春秋,王居士也忏悔自己的往昔罪业。所以《地藏菩萨本愿经》说,南阎浮提众生,起心动念,无不是业,无不是罪,一切善恶,皆出自心,心能造业,心能转业,所以要戒慎恐惧。从这个王春秋的公案里面,这里讲说,动物也是讨厌被杀,现在物命不能够延长牠的寿命,那你人如果生病、残废了、有急救了,你也不能够延长生命,所以养病不可以杀生。
太上感应篇汇编(第一百四十一集) 黄柏霖警官主讲
文字稿来源【太上感应篇共修网】


【爱护生命的故事】

《祖父杀业重子孙多逆子》


《为什么全世界佛教徒都念阿弥陀佛》

【请大家極救地球】

flowers-.gif 爱护地球。。请不要让地球暖化了~!醒觉吧!地球进入危机了!!!【正負2度C】由陳文茜監製,台灣第一部記錄全球暖化影響的紀錄片。 人人有责来拯救我们的地球危机。多少人从此远离灾祸!!


Heal the World 珍惜地球

tyy

祈請發心啟建《護國息災百七三時繫念法會》

近年全球各類災難層出不窮,墨西哥豬流感病毒,專家宣稱無法控制;澳洲各地水、火、風災,災難現場猶如地獄;南北極冰山加速融化,已非新聞;美研究報告稱「世界主要河流水位明顯下降」;金融風暴襲擊全球,能源、糧食危機逐漸擴大……。

又有諸多預言流傳甚廣,如日本、蘇門答臘將發生強烈地震,美國許多城市將受龍捲風、暴雨、風雪襲擊,印尼、日、韓、中、印、泰將流行大規模禽流感,海嘯將淹沒世界許多沿海城市……。

無論已發生之事實,或未成真之預測,大智佛陀洞澈其源,於諸大乘經諄諄啟示,所有災難,均由眾生貪、瞋、痴、慢煩惱所感,殺、盜、淫、妄惡業所造。唯徹底放下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同心至誠懺除業障、斷惡修善、一心念佛、釋仇解冤,則能快速消弭危機災難。

淨空畢生專志講經教學,深知以佛陀聖賢因果、倫理、道德、宗教教育教化全民,洗心易行,轉惡為善,實為眾生脫離苦本之源。若因應末法眾生根機,化解冥陽種種冤結,則《中峰國師三時佛事繫念法會》實為重要治標之方。故於去歲始,特加鼓勵年輕法師發菩提心,啟建《護國息災百七三時繫念法會》,每日舉辦全堂繫念,持續百七,約需二年,專為勸導幽冥眾生,深信切願念佛法門,發心求生極樂淨土,免除六道種種糾葛。若諸仁者真誠發心,身心安定,隨文入觀,則於百七佛事所獲之深妙利益,亦不可言喻。

淨空八三老叟,謹以區區至誠,敬祈澳洲淨宗學院與世界各佛教團體諸仁者發菩提心,啟建《護國息災百七三時繫念法會》,至誠回向全球眾生消災免難,冥陽兩利,或讀誦、或做法會,總以真誠清淨心為首要,重實質不重形式。佛云:身安道隆。世界果能和諧安定,於學佛者提升境界,廣大眾生學習聖賢教育,均為重要助緣,萬勿輕忽。真修實幹,必獲諸佛加持,龍天擁護,淨空唯稽首稱歎,不勝祝禱之至。

   -釋淨空 和南 二ΟΟ九年四月二十八日

32xo8.gif

《戒杀长寿的真相》了凡弘法学会译整

—摘录自感应篇汇编白话节本—

诸位要知道,世间凡夫的看法,与圣人的看法,根本上是不相同的,凡夫的看法分为二种:第一种他认为刀兵劫是帝国主义的侵略者所造成的,这是欲征服世界而引起战争。再一种的看法,是认为国内的野心家,不守本分,扰乱内部的治安,叛国造反而引起战斗,所以就发生了刀兵的劫难。一般的凡夫以为这二者就是刀兵劫的原因,其实这并不是根本的原因,不过是一种助缘而已。听你这样讲:刀兵劫是缘,那么它的因在那里呢?这不是普通人能够了解的,一定要智慧高的圣人方能了解。

‘佛法无边,只有佛教,才能够把为何会发生刀兵劫的原因说得清清楚楚,我们举一个比喻:拿一粒瓜果的种子种在土地里,这叫因;后来种子出芽长大,瓜果成熟叫果。助缘就是帮助成长的机会,好比种子,种了以后就要浇水、日晒、施肥,方会结果。所以必定要有因有缘,才会结果,这样看起来便很显明,见到果就知道因,好像见到瓜,就知道瓜是由瓜的种子生起来的。现在所以有刀兵劫的果,也是过去造了刀兵劫的因。诸位要知道,刀兵劫既是结的杀果,它的因,当然是离不开杀因;加上帝国主义者和野心家的助缘,就发生了刀兵劫的果。但是这种的因,凡夫是不知道的,只有佛菩萨才能够了解。这并不是空讲,也不是推测,佛菩萨是有天眼通的;所以看刀兵劫的因果,看得很明白;了知众生自古以来,断不了杀业,没有一个不杀生的。而杀生可分为二种:一种是直接杀、一种是间接杀,造了这两种杀业的因,积久了遇上了缘,就结成刀兵劫的果。那么什么叫直接杀跟间接杀呢?屠夫就是直接杀猪、杀羊、杀牛,叫直接杀;因为我们天天要吃肉,屠夫才宰杀,他是为我们而杀的,这叫做间接杀,这两种就是杀因。’

 

面對災難瘟疫應有的態度《摘錄自 淨空法師法語》

 

1.學佛者應知,一切眾生本無生死,只是不同維次空間的轉換。務必要存好心,說好話,行好事,做好人。

 

2.放下一切怨恨不平,對天地萬物、一切人事常存感恩、懺悔之心。忘恩負義者,易遭天地萬物報復。

 

3.面對災難,萬勿驚慌、恐怖,唯一心念佛。若存絲毫驚慌恐怖,極易墮入三途。

 

4.一切災難瘟疫,均由眾生不善心行所感。果能真誠懺悔,斷惡修善,持戒念佛,戒殺素食,放下自私自利、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、貪瞋癡慢,實為消災免難根本之道。

 

5.以至誠心做三時繫念,為一切眾生,祈禱化解災難,則屬治標之方。

 

6.盡量少出門,唯以清淨心念佛讀經,修善積德。縱使壽命終盡,歡歡喜喜,安詳自在,亦有更好去處。

 

      4a.gif

  净空老法师 

自 敘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 印光大师1

印光大师舍利

 

    <自 敘>

 

印光乃西秦百無一能之粥飯庸僧.宿業深重.致遭天譴.生甫六月.遂即病目。經一百八十日.目未一開.除食息外.晝夜常哭。承宿善力.好而猶能見天.亦大幸矣。及成童讀書.又陷入程朱韓歐闢佛之漩渦中.從茲.日以闢佛為志事。而業相又現.疾病纏綿。深思力究.方知其非。于二十一歲.出家為僧。以見僧有不如法者.發願不住持寺廟.不收徒.不化緣.不與人結社會。五十餘年.不改初志。近在吳門作活埋觀。九月初.中國佛教會理事長圓瑛法師.菩提學會領袖屈文六居士等。以光年老.或有心得.而不知其只能吃粥吃飯。請于啟建護國息災法會時.來滬演說。固辭不獲.只好將錯就錯。至期.每日鄧慧載及無錫二三居士.各于收音機.聽而錄之.持來求為鑑定.即欲排印。所錄互有出入.而鄧之字大.遂依之略為筆削。此稿大通家固不要看。倘愚鈍如光.又欲即生了生死大事.及欲治心治身.治家治國.無從下手者.閱之.或可不無小補云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-丙子仲冬 釋印光書

 

14a.gif

印光法師開示錄敘

    印光大师

 

世之變亂之由奚在乎。一言以蔽之.眾生貪瞋之心之所致而已.貪心隨物質享受而激增。稍不遂.則競爭隨之。又不遂.則攻奪戰伐隨之.則死亡流離隨之.則疫癘饑饉隨之.則一切災禍隨之。瞋火熾然.世界灰燼矣。惟我如來.闡苦空之諦.以治眾生之貪.宏慈悲之旨.以治眾生之瞋。復說淨土法門.示眾生以離苦得樂.方便橫超之路。為佛弟子者.信法界平等之體.瞭苦樂因果之相.知自他感應之用。起無緣之大慈.興同體之大悲。眾生之苦一日不除.匹夫之責一日未盡.則請法隨學懺悔供養之事業.一日不可以已。此菩提學會暨本社同人啟建護國息災法會之宗旨.而亦 印光老法師蒞會說法之本懷也。夫護國息災之道.豈待他求哉。人能諸惡莫作.則凡損害眾生之事皆不行.而貪瞋不足為災禍矣。人能眾善奉行.則凡利益眾生之事.莫不舉.而國家必臻乎至治矣。人能修淨土行.自淨其意.一念念佛.即一念與彌陀之悲心相應.念念念佛.則念念與彌陀之悲心相應。淨念相繼.貪瞋自除。誠如是.則娑婆即為淨土.復何憂國之不安.而災之不息也哉。法師反覆開示.其要義蓋不外乎是.願讀是語錄者.信受而奉行焉。然後知護國息災之道.捨淨土法門而又奚適也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-丙子冬月佛教淨業社謹敘

 

是書翻印甚多.故歧異亦甚。茲參照各本.加以校正.並稍修訂.兼正其句逗.以便讀者。甚望皆能依教奉行.精修毋懈。又需知因果無虛.禍福自致。貧病夭獄.皆由別業(即自業).水旱刀兵.則自共業(即眾業)。業熟禍至.無能幸免。楞嚴經曰.『一切眾生.六識造業.所招惡報.從六根出.非從天降.亦非人予。自妄所招.還自來受。』佛語如山.不可移易。故欲求得福免禍.必先能泯惡力善。願讀者從此隨時隨地.自勉勉人。並力勸以戒殺茹素.崇佛惜福(惜物節用.薄享厚施)。宏法利生。多念觀音聖號.為眾生迴向消災解劫。則人己兼利.為德無窮.獲福亦廣也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-丙申九月藥師佛紀念日忘名謹識

 

flowers-.gif

 

 

印光大師...

 

印光大師法語. 在上海護國息災法會講

<第一日 說念佛吃素為護國息災根本>

 

印光本一無知無識之粥飯僧.只會念幾句佛。雖虛度光陰七十餘年.但于佛法.實無徹底之研究。此次因護國息災法會諸君之邀請參加.情不可卻。且事關國家福利.亦屬應盡之責。遂不辭簡陋.來與此會。但今天所講者.並無高深之理論.只述護國息災之根本方法。至于此次法會之要義.待明日再講。

 

此次法會之目的.為護國息災.但如何方能達此目的。余以為根本方法.在于念佛。蓋殺劫及一切災難.皆為眾生惡業之所感召。若盡人能念佛.則此業即可轉移。如能有少數人念佛.亦可減輕。念佛法門.雖為求生淨土.了脫生死而設.但其消除業障之力.實亦極其鉅大。而真正念佛之人.必先要閑邪存誠.敦倫盡分.諸惡莫作.眾善奉行。尤需明白因果.自行化他。今日之非聖無親.賊仁害義等等邪說.皆是宋儒破斥因果輪迴.以致生此惡果。如人人能明白因果之理.即無人敢唱此等謬說矣。蓋世間一成不變之好人少.一成不變之壞人亦少.大多皆是可上可下.可好可壞之人.所以教化最為緊要。孔子曰.惟上智與下愚不移。只要加以教化.即無不可以使之改惡歸善。放下屠刀.立地成佛.惟在人之信念而力行耳。今日中國社會之所以如此紊亂.即因無教化之故。但教化需從幼小時起.所謂教婦初來.教子嬰孩.若小時不教.大即難以為力。何則.習性已成.無法使之改易也。故念佛之人.需注意教育其子女.使為好人.存好心.說好話.做好事。果能盡人如此.則災難自消.國家亦可以長保治平矣。

 

念佛法門.根本妙諦.在淨土三經。而華嚴經中普賢行願品所示.尤為根本不可缺乏之行願。蓋善財以十信滿心.參德雲比丘.即教以念佛法門.得入初住.分證佛果。從此歷參五十餘位善知識.隨聞隨證.自二住以至十地歷四十位。最後在普賢菩薩處.蒙其開示.加被威神之力.所證遂與普賢等.與諸佛等.即成等覺菩薩。然後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.導歸極樂。勸進善財.及華藏海眾.一致進行.求生西方極樂世界.以期圓滿佛果。故知念佛法門.始自凡夫.亦可得入.終至等覺.亦不能超出其外。實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.上成佛道.下化眾生.成始成終之總持法門。故得九界同歸.十方共贊.千經俱闡.萬論均宣也。

 

凡學佛之人.有一必須注意之事.即切戒食葷.因食葷能增殺機。人與一切動物.同生天地之間.心性原是相等.但以惡業因緣.致形體大相殊異。若今世汝吃牠.來世牠又吃汝.怨怨相報.將世世殺機無有已時。果能人人茹素.即可培養其慈悲心.而免殺機。否則縱能念佛.而仍圖口腹之樂.大食葷腥.亦能得學佛之利益幾何哉。

 

再者.今人好言禪淨雙修。究之所謂雙修者.乃是看念佛的是誰。此仍重在參究.與淨土宗之生信.發願.求往生.迥然兩事。又禪宗所謂明心見性.見性成佛者.是指親見當人即心本具之佛性而言。密宗所謂即身成佛者.亦以即身了生死為成佛。若遽認以為能成萬德具足.福慧圓滿之佛.則大錯大錯。蓋禪家之見性成佛.乃是大徹大悟地位.需能斷盡三界內之見思二惑.方可了生脫死。密宗之即身成佛.則僅初到了生死地位而已。此在小乘.阿羅漢亦了生死。而圓教之初信斷見惑.七信斷思惑.即已了生死。七信.與阿羅漢了生死雖同.其神通道力.則大相懸殊。八九十信.破塵沙惑.至十信後心.破一品無明.證一品三德祕藏.而入初住.是為法身大士。歷十住.十行.十回向.十地.等覺.四十一位.方入佛位。其歷程有如此之遠.豈一蹴即可驟至者。修淨土者.既生西方.即了生死.亦是即身成佛.但淨宗不作此僭分之說。而與禪宗之純仗自力.較其難易.則有天壤之別。尚望與會諸君.三復斯旨。

 

西方极乐图2

 

2

 

<第二日 說因果報應及家庭教育>

 

昨日講淨土法門.今天講護國息災法會之意義。欲言護國息災.先要知國如何護.災如何息。我謂欲達此目的.有二種辦法.一是臨時.二是平時。如能平時茹素念佛.以求護國息災.誠有無限之功德。即臨時虔敬而求護息.亦有相當之效力。不過仍以平素大家能護息為好。

 

蓋平素若大眾茹素念佛.願力相繼.則邪氣消而正氣長.人人存好心.說好話.做好事.自能國家得護.而災禍不起矣。古書有云.聖人不治已病.治未病.不治已亂.治未亂。蓋已亂之治難平.未亂之治易安。治國亦如治病.有治標者.有治本者。治病者.是已亂之治.病成而求其速效.不得不頭痛醫頭.腳痛醫腳.先治其標。其標既癒.然後再治其本.使之氣血周流.營衛舒暢。本既痊健.自能精神振奮.可以奮發有為。

 

現時國家危難.已至千鈞一髮之際。余以為今日欲言治國.需標本兼治。兼治之法.莫善于先能念佛力善.戒殺吃素.且能深明三世因果之理。蓋現在世界之劫運.吾人所受各種災難.皆由過去多作惡業.以致現在感受苦果。故知此種惡果.即是過去惡因之所造成。欲免苦果.須去苦因。過去已種之苦因.念佛懺悔.乃能消除。現在若不再種苦因.將來即可免受苦果。何謂苦因.貪瞋癡三毒是。何謂善因.濟人利物是。若人人能明此因果之理.則諸惡莫作.眾善奉行.災禍自無從起矣。

 

惟以今人不明因果之理.故多私欲填胸.無惡不作.只知有己.不知有人。詎知利人即是利己.害人甚于害己。故我平素常言.因果者.聖人治天下.如來度眾生之大本。捨因果而欲談治國平天下.何異緣木求魚.未見其能有得者也。佛言.「欲知前世因.今生受者是.欲知來世果.今生作者是。」如今生所作所為皆是惡事.來世安能免受惡果。若今生所作所為皆是善事.來世何患不得善果。易曰.積善之家.必有餘慶.積不善之家.必有餘殃。書曰.作善.降之百祥.作不善.降之百殃。其理與我佛所講之因果正同。所謂餘者.乃是正報之餘.並非正報。本人來生後世所享受者.乃為其本慶本殃。餘報則在其子孫.餘慶餘殃.皆其先代所積.而流被者也。

 

世人不知因果.以為人死後即皆了脫.無所謂再有善惡果報.此為最誤天下後世之邪見。需知人死之後.神識並不隨滅。若人能知神識不滅.則必樂于為善.不敢為惡。若以為一死即了.則可且快目前.任意縱欲.無惡不作.無作不惡。此種極惡大逆之作為.皆為斷滅邪見所致之結果。果能盡人諸惡莫作.眾善奉行.則自然天下太平.人民安樂。然此尚非究竟法.如何乃為究竟法.是即念佛求生西方.了生脫死。並需閑邪存誠.敦倫盡分。則不但國運可轉.災難亦可消。

 

蓋今日之災難.皆是大家共業之所招。若人皆能念佛行善.則共業可轉.而劫運亦消矣。如當一二八滬戰時.念佛之人家.得靈感者甚多。彼一己獨修.尚能得如此靈感.況盡人皆能共修乎。故知國難亦可由大眾虔懇念佛挽回之也。

 

又如觀世音菩薩.以三十二應身.入諸國土.尋聲救苦。如能至誠誦觀音聖號.自能即得感應。古今之得靈感而見諸載記者甚多.諸君可自翻閱之。除普門品中所述外.凡應以何身得度者.即現何身而救度之。應以山河大地橋樑道路身.得度者.亦現山河大地橋樑道路身.而救度之.不可思議.真實無虛。現在之人.真發信心者少.無信心者甚多。若盡人能發信心.又能行善.亦何災不可消哉。

 

凡人之信心.最好在幼小時培養。故為父母者.於其子女幼小時.當即教以因果報應之理.敦倫盡分之道。否則及其長大.習性已成.即難為力。尤重者.是在胎教。孕婦果能茹素念佛.行善去惡.目不視惡色.耳不聽惡聲.身不行惡事.口不出惡言.使兒在胎中即稟受正氣.則天性精純.生後再加以教化.無有不可成為善人者。

 

昔周太姜.太任.太姒.相夫教子之淑德懿行.竟基成周朝八百年之王業.即其先範。故印光常謂.治國平天下之權.女人家操得一大半。良以家庭之中.主持家政者.多為女子.男子多持外務。其母若賢.則子女在家中.耳濡目染.皆受其母之教導.影響所及.其益無窮。若幼時任性驕縱.聽其自由.絕不以孝弟忠信.因果報應為訓。則長大不難為無惡不作.無作不惡之魔王眷屬。故子女幼小時.切需養其善心.嚴加管教。要知今日殺人放火.無惡不作之輩.即多從彼父母之驕生慣養而來。夫以孟子之賢.尚需其母三遷.嚴加管束乃成.況平庸者乎。

 

現在大家提倡男女平權.謂為抬高女人的人格。其實男女之體質既不同.其能力責任亦自各異.聖人所謂男正位乎外.女正位乎內。正位乎內者.即實行烹飪紡織.相夫教子等內事。今令女人改任男子之事.則女人正位之事荒廢.家事無人管.子女亦無人教.其害無窮。名為抬高女人人格.實則不但推倒女人的人格.并家庭基礎而亦破壞.曷勝長嘆。願女界英賢.各能認清自己的人格所在.庶家庭子女.皆成賢善.天下尚安有不太平之理者。故知治國平天下之要道.在於家庭教育.而家庭教育.母實任其多半。子女在胎稟其氣.生後又視其儀.受其教.故易成賢善。此為不現形跡.能致太平之要務.惜各界偉人.多未見及。願女界英賢于此節.能注意焉。

 

今人每稱婦人曰太太.需知此太太二字之意義.甚為尊大。蓋此二字之淵源.遠起周代.太姜.太任.太姒.皆是女中聖人.皆能相夫教子。太姜生泰伯.仲雍.季歷.三聖人.太任生文王.太姒生武王.周公。此祖孫三代女聖.生祖孫三代數聖王.為千古最美之盛治。後世之稱婦人為太太者.即以其人比之三太也。由此觀之.太太實為婦女無上之尊稱.婦女需確有三太之德.方足當之而無愧。甚願當代諸女賢.均能實行相夫教子之道.使所生子女.皆成賢善.庶不負此優崇之稱號焉。

 

其次.需認真茹素。人與一切動物.原是同屬含靈.何忍殺其性命.以充自己口腹。己身微受刀傷.即感痛苦.一念及此.心膽悽裂.又何忍殺生而食。況殺生食肉之人.積漸感染.易起殺機。今世之刀兵災劫.即皆由此而來。古語云.欲知世上刀兵劫.但聽屠門夜半聲.信不誣也。但世竟有許多人.雖亦明佛法道理.而仍視戒殺茹素為難者。

 

民國十年.余往南京訪友.其人請魏梅蓀來見.魏以信佛念佛.而尚未能吃素告。余囑其熟讀文鈔中.南潯極樂寺修放生池疏數十遍.當即能吃素。因文中先說生佛心性不二.次說歷劫互為父母兄弟妻子眷屬.互生.互為怨家對頭.互殺。次引梵網.楞嚴.楞伽.經文為證。熟讀深思.不但不忍食.亦不敢食也。後知魏居士未過二月.即不再食肉矣。

 

又上海黃涵之居士之母.不能食素.且不信食素為學佛要事。黃涵之函問勸信之法。余令其在佛前.朝夕代母懺悔業障。因母子天性相關.果能至誠.必得感應。涵之依之而行.月餘.其母即能吃長素。時年八十一.日課佛號二萬聲.至九十三歲乃逝世。故我望一切大眾.能從今日起.皆注意戒殺茹素.並勸自己之父母.子女.及親友.共同茹素。要知此亦是護國息災之根本方法也。

 

今日所講者.為護國息災之意義.而其實行方法.則在念佛茹素。諸君幸弗以為淺近.而不加介意也。

 

孔子五常之智

 

因果

 

<第三日 申述因果原理并證以事實>

 

前昨兩日.余曾將因果道理.及護國息災的方法.略略敘述.今日本可不必再談因果。但有不得不申述者.擬進一步.再將因果之原理與事實.互證說明.俾大眾知所警惕。現在世人不明因果之原理.以為妄談邪說.即隨處討便宜.不肯吃虧。殊不知便宜即是吃虧.吃虧反是便宜。

 

如今之為父母者.多溺愛其子女.不嚴加管教.致養成其好錢財.好貪便宜的習性。以為如此可以保守家產.不致損失。豈知適得其反.貽患終身。間接亦與國家社會.有無限之影響。

 

茲舉一事為例。隋朝代州趙良相.家資鉅萬.有二子.長曰孟.次曰盈.盈強.孟弱.其父將終.分家資為二.孟得其上。及良相死.盈盡霸取其兄之產.止予兄園屋一區。孟恃傭力以自活。未幾.趙盈死.生孟家為子.名環。後孟亦死.生盈家.與盈之子為兒.名先。及長.而孟家益貧.盈家益富.趙環即為趙先作僕使為生。諺云.天道弗平.盈者益盈。環一日.聞其寡母曰.汝叔盈.霸汝家產.致汝世貧.今至為其奴僕.可不恥乎。環因懷恨.欲殺趙先。

 

開皇初年.環從先.往朝五臺.入峨谷東數十里.深曠無人。環拔刀謂先曰.汝祖.我父之弟也.汝祖霸我家產.致我世貧.今為汝僕.汝其心忍乎。我今殺汝矣。先即捷走.環逐之入林。見草庵.遂入。有老衲謂環曰.子將何為。環曰.吾逐怨對也。老衲大笑曰.子且弗為.令汝自識之。即各授以藥物.令充茶湯。環食已.如夢初醒.盡憶往事.感愧自傷。老衲曰.盈乃環之前身.霸兄之產.是自棄其產也。先乃孟之再來.受其先業.父命猶在耳。二人遂皆棄家.從僧修道.後終于彌陀庵。事見清涼山志。因果報應.彰明顯著.如響應聲.如影隨形.絲毫不爽.如此一班貪狠者.能弗悟乎。

 

又如現在流傳五臺山之人皮鼓事.亦是因果之最顯明可畏者.試言其由。唐北臺後.黑山寺僧法愛.充監寺二十年.以招提僧物.廣置南原之田.貽其徒明誨。愛死.即生某家為牛.力能獨耕。歷三十年.牛老且病.莊頭欲以牛從人易油。是夕.明誨夢亡師泣曰.我用僧物.為汝置田.今為牛.既老且羸.願剝我皮作鼓.書我名字于其上.凡禮誦.則擊之.我苦庶有脫日。否則南原之阜.變為滄瀛.尚未能脫免耳。言訖.舉身自撲。誨覺.方夜半.鳴鐘集眾.具宣其事。明日.莊頭報老牛已觸樹死。誨依其言.剝皮作鼓.書名于上。並賣南原之田.得價若干.送五臺齋僧。誨復盡傾衣 .為亡師禮懺。後送其鼓于五臺山文殊殿.年久鼓壞.寺主又以它鼓易之.訛傳遂謂為人皮鼓耳。事亦見清涼山志。總之因果昭彰.無能或逃。然趙氏二子.夙世種有善根.能遇高僧.終能成道。若一班凡庸.安可自蒙.而不篤信因果.自誤誤人.自害害人。

 

今人皆但看目前.不顧後世。好占便宜.不願吃虧。其子女耳濡目染.相習成風。而社會風俗.亦遂因之日益險惡。爭奪以起.大亂以興.殺人盈城盈野.而目不為瞬.心不為顫.無非由此故也。

 

且殺人者.殘忍惡毒.不以為可悲可憐.反或自矜其功.而他人亦為交相贊歎。其至有殺父母.尊親.反自以為大義滅親者。噫.禍變至此.天理絕.人道滅.不僅道德喪亡.抑將浩劫無已。故現在欲救護國家.應從根本做起。根本為何.即確信因果是。如果洞明因果之理.而又能篤信力行.則世道人心自可挽回。

 

余以為舉世所有宗教哲學.無如佛教之精奧易行者。今之人所以不信因果.大多是受宋儒之影響。宋代理學家.如程明道.程伊川.朱晦庵等.因看大乘佛經.稍能領會全事即理之意致。又親近一二宗門知識.會得法法頭頭.不出一心之旨。實未曾備閱諸經論.及遍參各宗知識。即遽竊取佛經之義以自雄.用以發揮儒教之奧。又恐後人亦看佛經.知彼之所得力處.遂昧心闢佛。因精妙處不能闢.乃在事實上加闢。謂佛所說之三世因果.六道輪迴之事理.皆所以騙愚夫愚婦奉彼之教.實無其事。

 

又謂.人死之後.形既朽滅.神亦飄散.縱有剉斫舂磨.將何所施。且神已散矣.令誰受生。由此謬說.致大開肆無忌憚之端.善無以勸.惡無以懲。謂天即理也.豈真有冕旒而王者哉。謂鬼神為二氣之良能。謂打雷為陰陽之氣.擊搏而成聲。將實理實事.認作空談。專以正心誠意.為治國治民之本。不知正心誠意.必由致知格物而來。

 

彼以致知為推極吾之知識.以格物為窮盡天下事物之理。而不知物乃心中私欲.因有私欲障蔽自心.故本具真知.無由顯現。能格除私欲.則其本具之真知自顯。真知顯.而即意誠心正矣。正心誠意.雖愚夫愚婦一字不識者.亦做得到。若如彼說.推極吾之知識.窮竭天下事物之理.雖聖人亦不易做到。故知此處一錯.治世之根本盡失。

 

又以無因果輪迴.令人正心誠意。夫既無有因果.一死永滅.善惡同歸于盡.又誰復顧此空名.而正心誠意者。又理學家謂有所為而為善.即是惡.此語直是破壞世間善法。何則.蘧伯玉行年二十.而知十九年之非.行年五十.而知四十九年之非.欲寡其過而未能.是果有所為耶.無所為耶。孔子以德不修.學不講.聞義不能徙.不善不能改.為憂。年已七十.尚欲天假數年.以期學易而免大過.是又有所為耶.無所為耶。

 

但自程朱以後.儒者即皆不敢說因果。因說則即將受人攻擊.謂非純儒.謂悖先賢。故凡識見卑劣者.則隨聲唱和之以闢佛。識見高明者.大抵偷看佛經.以期自雄.口中則仍痛闢佛法.以為後來入鄉賢祠.入文廟之資本。在程朱當日之心.不過但求儒教興隆.不問佛教存滅。詎知至於今日.此種破滅因果輪迴之貽毒.一旦爆發.浸成非聖非經.滅良滅倫.獸性獸行.無親無恥.賊仁賊義.禍國禍民.之惡果.可不哀哉。

 

現在綏遠戰事甚急.災禍極慘。我忠勇之戰士.及親愛之同胞.或血肉橫飛.喪身捐命。或屋毀家破.流離失所。無食無衣.飢寒交迫。言念及此.心膽俱碎。今晨圓瑛法師向我說及此事.令勸大家發心救濟。集腋成裘.原不在于多寡.有衣助衣.有錢助錢.隨緣隨力.功德無量.定得善果。要知助人即是助己.救人即是救己.因果昭彰.絲毫不爽。若己身有災.無人為助.果能稱念聖號.亦定蒙佛菩薩冥加祐護。

 

余是一貧僧.素無積蓄.凡在家弟子有所播施.皆用以印刷經書。今挪出一千元.以為援綏之唱。蓋惟能賑人災.方能息己之災。現在一班士女.競尚奢華.一瓶香水之值.聞有三四十元.至二三百元者。何如將此靡費之資.移作助綏之用。又有一等人.專好聚財.生前既不肯用.死後尚期帶至地下.欲其子女為之厚葬.或者留為子孫之用。殊不知今日有掘墓之危險.留之反將貽大禍于將來.即如陜西.現有掘墓團之組織.專門做此行為。為人子者.既欲孝其父母.何忍因孝而反使其枯骨.暴露以飽鳥獸.何不將此鉅款.用救災民之.能生死皆利也。又有貧苦之人.雖有志為此.而力實不及.則可多念佛代為迴向.既可息人之災.又可息己之災.是更盡人能行。

 

聞當滬戰時.蘇州曹滄洲居士之孫.奉父命.由滬赴蘇.迎其三叔祖及叔父等往滬。彼叔祖叔父均不願去.曹孫乃以其妻之珠寶等.纏於腰.坐小輪船往滬.忽強盜來.曹急跳岸.遽墮水中.所帶金珠.共值二三萬.均送與為己換衣之人.而自稱貧士.是教蒙學之教師.幸而得免。倘為大盜所知.不知又要費幾萬以贖之.是豈非錢財之禍人耶。今人但貪目前便宜.不能看破。每為錢財而吃虧.其例甚多.不勝枚舉。

 

昔有某居士問我以挽回劫運之方。余曰.此甚易事.在明因果之理.而篤行之耳。能發信心.必有善果。且私偽之心既消.心中光明正大.任何災難.皆冰雪消融矣。洪楊之役.江西木商袁恭宏.被匪所獲.縛于客廳柱上.門上加鎖.俟時而殺之。袁自意必死.以默念觀音聖號。良久入睡.醒而身在野地.仰首見星辰.遂得逃脫。此是一確例。

 

以是.甚望大家大發信心.秉乾為大父.坤為大母之德.存民吾同胞.物吾同與之仁.凡在天地間者.皆愛憐之.護育之.視之如己。更能以因果報應.念佛求生西方之道勸化之。倘盡人能實行此.則國不期護而自護.災不期息而自息矣。

 

111